close

有一天,我看到了北北基的國文考題,霎時之間,我真的傻了。說真的,我甚至看不懂那些題目在說些什麼。

 

有一天,我看到了國中每週學習節數表,我又傻了。國文一週要上5-6堂課;英文一週只有3堂課;而綜合了理化、生物、地科的自然科,需要最高理解和做實驗的課程,只安排4堂課;集歷史、地理、公民三科的社會,更只有3堂課;更別說「健康與體育」那3堂課,也許一週只有一堂課真正讓學生在運動吧!

 

我們中學教育的畸形,從這張表就可以一窺端倪。

 

您再看看國文教材,和基測命題的方向,又可以發現,文言文和國學常識的部分,雖然不比白話文多,卻被當成命題的重點,自然而然,從學校老師到補習班,也都是在教這些東西。然而無論是四書、五經、唐詩、宋詞,從人生哲理到詩詞意境,這些作者所要表達的事情,經常是年過中年,有一定人生歷練的人才能體會得出來,八成都是比較嚴肅的倫理學和美學範疇,您有必要趕著對這些活活潑潑,才剛經歷完兒童階段的少年講這些東西嗎?會不會太沉重了些?多講一些西遊記、水滸傳、中國神話故事會不會有趣一些?

 

甚至於應用文裡還放著一些古人才會用的東西,今天大家E-Mail來,E-Mail去,一下MSN,一下上網PO文的,連拿筆的機會都沒了,誰還跟您寫封信,一下空格抬頭,令堂、舍弟,一下膝下、一下叩請金安的,是不是不合時宜了?

 

英文一週比國文少了兩節課,這少掉的部分就是我們國家在全球化時代的競爭力。

 

從印度走到東南亞到非洲,有哪一國的學生英文口語能力比台灣差?

 

您到圖書館、誠品或網路上,用「鼓」當關鍵字就好,查出來的中文書不過寥寥幾十本。但您用「drum」當關鍵字,查出來的英文著作卻可以超過上千本,還不包含其他跟鼓相當的關鍵字(如Djembe)。英美世界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,從自然科學、文學、建築、音樂、服裝、社會學、工業設計、機械工程、電子學、地球科學、文化藝術到宗教與神話…在各個領域累積了龐大的知識資產,其總量體是中文世界的一千倍以上。為啥我們最優秀的學生,受完了台灣的教育體制,想要更上層樓,還得大老遠遠渡重洋,到美國去留學?原因很簡單,因為無論是哪一個領域,哪一門學科,所有的書幾乎都是用英文寫的,知名的專家、學者、大師都是老外,就算長得像中國人的,也是用英文授課的。

 

英文資產不但包含了英美的東西,隨著英文的全球化,全世界文明的資產包括印度、非洲、中國、伊斯蘭..也都被轉譯和吸收到英文世界裡。

 

英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可喻。

 

一個人從英文世界可以吸收到的養分和知識資產,可以是中文世界的一千倍以上。當然,衛道人士聽起來可能心裡不是滋味,至少他們會說,中文世界的「精神資產」大過於英文世界!那就是我們為甚麼還要上論語、孟子,搞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」復辟的原因。

 

好吧!這就講到我們這國家的發展方向了。從DNA和民族學而言,我們台灣上的這群人大多是「漢民族」,沒錯吧?從歷史、語言、文化傳承而言,我們是「華人」,是Chinese,這也沒錯。但是我們今天卻以漢民族之身活在一個西化的世界裡:從身上穿的T-shirt、牛仔褲、胸罩,戴的帽子、眼鏡、凃的口紅、腳上的球鞋、皮鞋或高跟鞋、手上拿的原子筆和筆電,街頭巷尾用鋼筋水泥蓋起的大樓和公寓、斑馬線、紅綠燈、汽車、電線桿….您眼睛看得到的每一樣東西,除了碗裡裝的米飯和家裡神桌上的佛像和神主牌(如果還在的話),沒有一樣不是這118年來(1894-2011),從歐洲、美國、日本傳過來的。

 

如果我們的民族真的更有本事,我們今天怎會穿得跟「泛希臘化世界」後裔的歐洲人和美國人一樣呢?為啥我們不是頭上綁個辮子,腳上蹬個絲絨鞋呢,手上拿著毛筆在寫字呢?

 

我們既然都已經西化了、成了泛希臘化世界的一部分,做了西方人的學生,有什麼理由不把英文學好?(就算爸爸沒學好,兒子也要趕快學!)有甚麼理由還讓學生埋首在古文堆裡呢?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好不好?!

 

我們現在常說我們是台灣,不是中國,那就不要扛太多中國的包袱,對於中國文明遺留下來的養分,我們可不可以把它當成世界文明的一項來吸收就好?

 

我們必須減少中學國文的授課時數,增加英文的授課時數。社會科裡講到的所有專有名詞、地名和人名,必須加註英文;自然科也是一樣,讓學生學到的名詞,能夠跟國外的學生使用的一樣。至於數學科,可以試辦用英文來授課。體育和音樂和美術、工藝課的時數也要增加,否則台灣100年後還是Apple的代工廠, htc全球官網上不敢寫自己是台灣的公司,竹科晶圓廠用的是德國來的機器,號稱自己是IT科技強國,人民膜拜的卻是賈伯斯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Aug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